随着“星期五为了未来”(Friday for Future)气候大游行的不断扩展,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德国上下紧密关注的热点话题,但凡有关环境的任何问题,都会立即引起全德关注和讨论。

近日,慕尼黑工大的研究专家们经过调研发现,无论是在草地还是森林,昆虫的数量与10年前相比都有明显减少。也就是说,曾经每到春夏,绿茵遍野、虫鸣螽跃的自然盛况在德国已经越来越少了。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专家William Kunin表示,目前德国昆虫减少的现象已经很明显了,这比预期的还要严重。
科学工作者为此还特意在全德选择了3处森林和草地,对昆虫和其他如千足虫等节肢动物进行了计数。最终得出结论,自然界中动物的的减少应该是与农业有关。

那么近10年来,德国的昆虫数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?
研究者从2008年-2017年定期对290个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生存地点进行统计,包括南部施瓦本汝拉山地区、图林根州的海尼希国家公园、勃兰登堡州的绍尔夫海德林地等。其中,150处草地每年会检查2次,140处林地会分别在每年用放大镜检查30处。

得出的结果是,调查的2700种昆虫中,不管他们是生活在林地还是草地,物种数量都缩减了大约三分之一。而且,昆虫的总数量也在减少,特别是在草地最严重,减少了大约67%,森林中减少了约40%。
慕尼黑工大昆虫调查项目负责人Wolfgang Weisser表示,这10年来的变化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,太令人震惊了。

面对这样严重的情况,联邦环境部部长Svenja Schulze表示,这次的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了目前自然界面临的严峻问题,政府正在积极制定行动计划,为昆虫提供一个良好的繁殖环境。他还强调,农业领域的劳作方式,对昆虫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。
其实,这已经不是德国专家第一次提出“昆虫灭绝预警”,2017年就有数据显示,经过专家27年的观察、收集数据和分析发现,德国的昆虫数量已经减少了75%-76%。本公众号曾做过相关报道,详情请点击以下:
为了调查清楚昆虫减少的原因,研究专家们将调查项目与各地土地利用情况联系到一起,进行分析。包括一年只放牧过几天绵羊的草地,每年施肥、多次除草的农业用地和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放牛的草地,以及开发程度从低到高的森林用地。
不过,调查人员并没有在分析中联系土地的利用强度。而有消息说被农业耕地环绕的草地,昆虫减少最为明显,不过慕尼黑工大的研究专家Martin Gossner表示,农业用地的影响是否与森林中昆虫的生活环境有联系,我们还需要继续进行调查研究。

研究人员表示,为了阻止昆虫的继续减少,他们会根据调研的结果与地区和国家层面进行协调。此外,德国农民联合会也看到了自己的责任,联合会主席Joachim Rukwied表示,农业上的改革应该成为保护昆虫项目的一部分,没有哪个行业像我们一样对昆虫和蜜蜂有这么大的影响。
农业协会2019年在全德专门划分出花带作为昆虫生存地,宽5米,总长度达到23万公里,几乎是地球周长的6倍。另外,他们还积极参加了各种自然保护项目。
这不由让人想起10月22日,各大城市数千农民上街游行,抗议政府制定的“气候一揽子计划”,其中政府将在2020年全面禁止甘草磷除草剂的计划,引起农民愤怒。因为这样农作物很有可能会因为施肥不足进而产量锐减。这次大游行也给当地交通带来了不小的阻碍。
农业协会的这番言论,也算是挽回一些这次游行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虽然益虫在减少,但是并没有妨碍有毒昆虫在德国的蔓延。危害最直接,也最严重的就是带有西尼罗河病毒的蚊子,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气候的变化导致的。

这种蚊子的危害是普通蚊子不能比的,一旦有人被叮咬,就会出现感冒、发烧等病症,最糟糕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威胁生命的大脑炎或脑膜炎等病症。
根据报道,首都柏林已有三例感染病例,专家认为,还会继续扩散。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疫苗研制出来,所以以后出门要小心了,一旦被蚊虫叮咬就要提高警惕,及时处理或就医。

根据Robert-Koch研究所的消息,8月底一个40岁到50岁的女性出现流感样的症状,并有轻度皮疹。因工作关系她接触过死的鸟,估计通过这个途径感染了病毒,而这名女性在病毒的整个潜伏期都待在柏林。
还有一个案例发生在萨安州Wittenberg县,10月初,一名70岁的男性被诊断患上脑膜炎,医生表示他是在8月份受到西尼罗河病毒的感染,经过治疗,目前已经痊愈。
但是,很多案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。据了解,100个被感染者中,有20个的症状较轻,如发烧、皮疹和肌肉酸痛等;不过会有一人情况会比较严重,如患上脑膜炎。

据欧洲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,2018年德国有181人因感染西尼罗河病毒而死亡,其中主要是老人。而全欧洲共有2083感染登记。
除了人类,鸟类、马、狗、猫都会受到感染,尤其是在高温炎热的天气。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,德国出现了很多有毒昆虫,本公众号曾做过相关报道,详情请点击以下链接:
今后,益虫越来越少,“毒虫”越来越多的话,该怎么办?
注:本文版权属于德国《华商报》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,并注明来源:微信公众号 “德欧华商”。






写留言